“2018年,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达到71%;劣ⅴ类断面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达到6.7%。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劣v类降低0.4个百分点。”2月28日上午,在生态环境部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表示,“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了持续改善的势头,碧水保卫战开局良好。” 张波介绍,2018年,生态环境部在 水污染防治方面主要开展了四项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截至2018年底,36个重点城市1062个黑臭水体中,95%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实现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36个重点城市直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投资累计1140多亿元,共建设污水管网近2万公里、污水处理厂(设施)305座,新增日处理能力1415万吨,有效提升了水污染防治水平。3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涉及的10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4.9个百分点,为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持续提升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水平。首先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开展2018年度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指导长江经济带沿江1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19个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保护区划定。其次联合水利部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共发现276个地市1586个水源地存在6251个问题,其中6242个于2018年底完成整改。第三推动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中线水源及干线沿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有效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截至2018年底,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累计调水223.9亿立方米。 三是有序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现场指导检查200多家工业园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国超过97%的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比2015年《水十条》实施前提高40多个百分点。 四是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综合督导机制。第一分析预警,逐月分析水生态环境形势,及时识别滞后地区和突出问题,向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进行预警。第二调度通报,定期调度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水质目标落实情况,每季度向省级政府通报并召开滞后地区工作调度会,实施动态管理。第三督导督察,对不达标单元较多、水环境问题突出和《水十条》推进滞后的地区,开展专项督导。将久拖不决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依法依规严格追究责任。 五是认真落实好水生态环境改革措施。首先划转有关部门涉水职责,组建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其次深入研究入河、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渤海地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暨试点工作。第三,联合水利部推动落实河(湖)长制,压实地方各级政府责任。 “尽管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张波坦称。一是部分地方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生活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泥处置能力不足、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依然存在,违法排污问题仍时有发生,城市雨水、农业种植、养殖等面源污染防治尚未有效突破。二是流域水生态破坏比较普遍,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大量河湖缺乏应有的水生植被和生态缓冲带管控措施,自净能力严重不足。重点湖泊蓝藻水华依然多发高发。三是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风险居高不下,江河沿岸高环境风险工业企业密集分布,与饮用水水源犬牙交错。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基础依然薄弱。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攻坚战任务艰巨繁重。 张波表示,2019年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今年要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标志性重大战役。概括的说就是要“打黑、消劣、治污、保源、建制。”即: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打黑);基本消除重点区域劣v类国控断面(消劣);强化污染源整治(治污);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源);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制)。 (来源: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